行業引導功在不舍
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就在行業中不斷地推動企業開展轉型升級,追求創新,追求質量,提升效率。這在當時以價、以量取勝的市場格局中,是十分具有遠見和前瞻性的。在2011年制定的《中國五金制品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導意見》中,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結合國家政策與行業現實,創造性地提出了“五大轉型”: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低成本、低價格向高附加值、高利潤率提升,以出口OEM為主轉到自主品牌為主。該轉型切中行業要害,直擊實際問題,在提出了方向的同時,也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得到了行業、企業的高度認可,并在施行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規劃實施的5年中,行業除了把握一切機會推行、引導行業轉型,也組織了各式各樣活動,助推行業升級。如延續了工具知名品牌的評選,推進并組織相關組織、行業舉辦對接活動;又如金勾獎工業設計大賽在行業中的持續開展,從早單一的水龍頭產品逐步走向整體廚房、鎖具,在行業中逐步開花結果,推動了行業在工業設計上的持續進步;再如燃氣具十大創新機型的評選及發布。

在這種不遺余力的推進和引導之下,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十二五”期間行業年度總產值超過一萬億元。2015年,我國五金制品行業實現商品進出口總額1,253.12億美元,同比增長0.75%。出口總額1037.16億美元,同比增長2.81%;進口總額215.96億美元,同比減少8.11%。行業中型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1萬家,出現了一批年銷售額在2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全行業安置就業達2000多萬人,小、多、弱、散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保證了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企業自主品牌出口彰顯出新的活力,逐漸從亞洲地區向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挺進。

在一個新的5年來臨之初,我國制造業有哪些痛點?《求是》雜志2015年第15期,作者周濟在《中國制造迎來創新驅動的春天》一文中認為:我國制造業正面臨“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從國內看,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二是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三是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四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弱。從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推行“再工業化”戰略,謀求在技術、產業方面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則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搶占制造業的中低端。
以上分析的我國制造業的痛點,也是五金行業的痛點。而在“十二五”規劃順利收官之后,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經過實地考察、座談等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之后,結合國家大政方針、產業政策,有針對性地做出了《中國五金制品行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行業“十三五”期間發展要始終圍繞以下幾點原則:堅持以行業引領市場發展為導向,推動行業實現全方位提升和進步;堅持科學發展合理布局;堅持質量為先;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國際、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戰略;堅持綠色制造、綠色發展;堅持全產業鏈協調發展。

圍繞以上幾點原則所制定的行業“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目標是:結合五金行業發展實際情況,繼續加強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工作;深度推動五金制品行業“五大轉變”,促進行業向產業形態的中高端邁進;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開展“兩化融合”和“兩業融合”,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以國際產能合作為契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繼續加大國內市場開拓力度,滿足消費者多樣性、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全面樹立五金行業“精藝設計、精密制造、精細管理”的精品意識;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行業完成提高質量、提高標準、提高效益的發展實際目標;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啟動“樹品牌、擴渠道、創百年企業”的長遠戰略布局;加大員工職業教育培訓和資源節約節能環保力度,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努力實現五金制品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對此,中國五金制品協會進一步提出了2016年的工作重點是“質量、品牌、效益”,與中央提出的戰略口徑、工作重點、實施方法如出一轍。相信在極具力度,極具影響力的引導工作之下,行業將會迎來新一輪的健康穩步發展。
在行業發展中,大力發揮協會作用是被寫入相關國家政策的。在《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的保障措施中,就明確提出:發揮協會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優勢,在政策研究、標準制修訂、人才培訓、宣傳推廣、新產品展覽展示、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行業引導工作還將作出更大成績,起到更大作用。